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青春视角聚焦乡村,调研成果赋能发展 ——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农村经济发展调查》2025年暑期集中驻村调研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9日 11:45   作者:李毅   责任编辑:刘新智   审核人:杨丹   浏览次数:

“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新时代青年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眼界宽、思路活、见识广,应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发挥自身优势为深入了解乡村经济发展情况,将课堂所学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推进当地乡村经济提质增效,20256月29日至7月2日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农村经济发展调查》2025年暑期集中驻村调研活动分别在重庆市铜梁区侣俸镇保乡村、石蛤村,涪陵区二渡村和长寿区紫竹村开展。2023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共41人,分为3支队伍,围绕12个主题展开本次集中调研。《农村经济发展调查》课程暑期调研分为集中调研和分散调研等多种形式。本次集中驻村调研农林经济管理系杨丹教授、高静教授和徐亚东副教授带队,张正严教授、杨晋渝副教授以及部分硕博士生参与了调研学生队伍主体为大二本科生,其余年级学生则采用分散自主调研。

2025年6月29日至7月1日,杨丹教授带领的队伍在重庆市铜梁区侣俸镇保乡村、石围绕“集体经济”“电商经济”“文化传承”和“人居环境四个主题展开调研

6月29日,西南大学侣俸镇小分队走进铜梁侣俸镇开展调研。上午,调研团队走进寂寞山庄,与负责人展开深度交流,系统了解山庄的发展历史与运营模式。从初创时期的单一业态,到如今形成集休闲观光、特色餐饮于一体的综合运营体系,寂寞山庄在乡村振兴政策引领下,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发展道路。下午,团队来到张姐葡萄园,考察绿色种植技术与电商销售创新实践,探寻特色农产品产业升级之道。当晚,大家总结调研成果,分析产业亮点与不足。此次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为乡村振兴研究积累了宝贵素材。

6月30日上午,侣俸小分队受邀来到了保乡村便民服务中心,在与村领导干部的座谈中,深刻认识到了保乡村的发展历程与宝贵经验,并就四个特色选题展开了交流,收获颇丰;接小分队在村领导带领下参观了保乡村的仓储物流中心,车间干净整洁、井然有序,小分队与负责人进行了交流,了解了其经营模式,触摸到了农业现代化的痕迹;随后小分队进行了保乡村入户访谈,就各自的选题与农户们进行了交流,以“唠家常”的形式,在收获了调研信息的同时,也熟悉了保乡村村民的生活风貌

6月30日下午,小分队与侣俸中学取得了联系,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小分队走进了校园,与两位校长展开了座谈,两位校长向小分队讲述了学校的历史,阐释了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小分队师生也就文化传承选题与教育问题与两位校长展开了交流,了解了村镇小学的真实情况;随后小分队参观了西南研究中心,在“龙乡”发展政策布局与现代化高科技大棚养殖中见证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并进行了采摘活动与农事体验,队员们不仅收获丰富,也对农业发展的日新月异感到惊叹。

7月1日上午,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石蛤村农户家里进行入户调研,在经过相关人员的统一进行介绍后,同学们分散开来就自己调研的主题向农户进行访谈,收集相关信息。午后小队成员整合本次调研的信息,汇总制作成PPT。下午我们统一在寂寞山庄会议室进行汇报总结,每个小组轮流上台汇报,老师和几位研究生学长学姐做了点评并给予相关建议,汇报结束后,侣俸镇之旅也宣告结束

1 保乡村、石蛤村分队访谈村委书记、企业、合作社

2025年6月30日至7月2日,高静教授带领调研分队抵达重庆市涪陵区二渡村。团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围绕家庭农场研学类课程开发、手工榨菜的现代营销策划、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榨菜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应用四大方向展开调研,通过村委座谈、企业走访、农户访谈、田间考察等形式深度调研。

家庭农场研学类课程开发小组聚焦客群、运营展开调研:客群以中小学生为主;运营采用“政府+村民+专业机构”模式,村民以闲置农房、土地入股分红。手工榨菜现代营销策划小组从数字化、非遗化入手:数字化营销中关注当地直播单场观看数量;非遗化重在探索当地IP完成商标注册并申报市级非遗。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营小组梳理资源资产与盘活机制:村有耕地、闲置农房数量;通过土地流转、闲置农房改造民宿等方式盘活资源。榨菜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小组考察科技赋能:自动化车间效率提升,节省人力不良率降;开发榨菜新产品产业链总产值,三产融合贡献值占比较高在此期间,各小组进行当日调研情况汇报,旨在提出意见并推进后续工作。

本次调研师生参观现代农业产业园、手工榨菜工厂、涪陵榨菜历史文化陈列馆以及探访自动化生产车间等外,还开展助农直播,旨在为当地农户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7月2日下午,二渡调研团队向村委潘书记进行调研成果展示。潘书记结合团队调研成果以及二渡村发展实际情况,从研学赋能、产业升级、集体经济三大维度展开总结指导,为调研团队厘清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与突破方向。其中,书记强调的乡村研学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人才困境、资源约束服务短板问题为团队的调研提供了深化的方向,学生反馈收获颇


2  二渡分队参观农业产业园合影以及参观历史文化陈列馆、助农直播与汇报展示实况

2025年6月29日至30日,徐亚东副教授带领团队赴长寿区紫竹村开展驻村调研。6月29日上午,调研团队于村委会与紫竹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等村“两委”成员举行座谈。会上重点围绕紫竹村农业发展、经济收入、旅游开发及未来规划与挑战展开交流。据介绍,紫竹村依托本村丰富的果树资源,大力发展血橙、沙田柚种植,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特色种植产业的同时,也面临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技术服务获取难等问题,亟待通过系统性举措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同日上午,师生一行与村“两委”成员及八位经营大户开展专题座谈,旨在深入了解村庄发展现状,共商乡村振兴有效路径,推动紫竹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调研学生在座谈中积极建言献策,为后续调研与访谈工作奠定基础。6月29日下午至30日,调研团队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分成四个小组,围绕不同主题开展入户调研。各小组通过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收集到大量真实、具体的一手资料,为切实解决紫竹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充分支撑。

在紫竹村调研过程中,师生团队深入一线,切身感受乡村发展活力与现实挑战,通过分组调研挖掘关键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参考。调研一组聚焦“农户土地经营与产销模式”,发现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中,特色农产品虽具优势,但存在产销衔接不畅、市场信息滞后等问题,农户诉求与市场规律尚未有效匹配,亟须打破信息与流通壁垒,推动土地经营与产销模式提质增效;调研二组围绕“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主题,考察沙田柚、塔罗科血橙种植产业及“农业+电商”模式,以散户经营为主,因缺乏规模化种植基地,机械化生产受阻,人力依赖突出,叠加技术支持薄弱、政策落地不畅,制约产业升级进程,暴露了结构单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旅融合不足、品牌建设缺失等问题;调研三组针对“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走访农户、合作社与企业,发现品控标准不统一、检测流程不完善,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团队建议整合技术指导、完善政策扶持、强化市场培育,系统推进标准化建设;调研四组以“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揭开村庄整洁表象下的民生隐患。当地村民用水来源多样,涵盖自家井水、桶装水和自来水,但水质监管与追责机制缺失,老年人用水安全保障亟待加强。

3  紫竹村分队访谈村委书记、企业、合作社

此次调研活动以“理论-实践-总结”的闭环模式,推动青年学子将课堂知识与乡土实践深度结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深入农村一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亲身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与现实挑战,切实提升了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理解深度。这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同学们被乡村基层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也被农民群众勤劳质朴的品质所感染。调研过程中,青年学子锤炼了意志品格,坚定了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理想信念,也为未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我们相信,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青年一代定能勇担使命,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

据悉,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努力提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打造首批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农村经济发展调查》。该课程共3个学分,81个实践课时,分3个暑期完成,每个暑期27个实践课时。每年暑假,学生在学业导师和实践带队老师的指导下选题、设计调查方案、拟定访谈提纲或调查问卷、开展暑期调查、完成调查报告。现已形成一系列有价值的实践调研成果。


(供稿:李亦祥 肖彩霞 穆玟达 徐元杰 王艺锜 孙崇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