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学术 > 科研动态 > 科研论文 > 正文
学院教师张林、史轩亚、杜勇、李晓阳、王小华撰写的论文在高等级期刊发表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2日 15:38   作者:李毅   责任编辑:发布   审核人:高远东   浏览次数:

学院教师张林等撰写的论文《数字金融使用何以影响农户家庭财富——基于中西部5省份944户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在《中国农村经济》2024年第1期正式发表。学院教师史轩亚等撰写的论文《网络行为组态与闭环承载构型:DMNEs国际创业机会叠加发展的事件路径分析》在《南开管理评论2023年第5期公开发表。学院教师杜勇等撰写的论文《科技型企业如何踏上数据机遇跳板实现生态位跃迁——基于不同创业背景企业的双案例研究》在《中国工业经济》2024年第1期正式发表。学院教师李晓阳等撰写的论文《数字化转型赋能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传导机制研究——基于双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在《农业技术经济》2024年第1期正式发表。学院教师王小华等撰写的论文《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在《农业经济问题》2024年第1期正式发表。

论文题目数字金融使用何以影响农户家庭财富——基于中西部5省份944户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

论文作者张林   曹星梅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中西部5省份944户农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数字金融使用影响农户家庭财富积累和财富不平等的总体效应、传导机制、门槛效应和个体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使用能够显著促进农户家庭财富积累和缓解农户家庭财富不平等,家庭创业和非农就业是两个重要的传导机制。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户家庭财富积累和财富不平等的影响存在基于数字素养的双门槛效应和基于金融素养的单门槛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财富规模、财富不平等程度、风险偏好、户主受教育水平的农户之间以及脱贫户和非脱贫户之间,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户家庭财富积累和财富不平等的影响都具有显著差异。本文研究的重要启示在于:要充分发挥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户家庭财富积累的促进作用和对农户家庭财富不平等的缓解作用,需要加快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着力优化农村数字金融营商环境,通过差异化的政策不断提高农户数字素养和金融素养。

作者简介

张林,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硕士(MF)教育中心主任,西南大学普惠金融与农业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西南大学智能金融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智能投顾与风险管理研究所副所长。


论文题目:网络行为组态与闭环承载构型:DMNEs国际创业机会叠加发展的事件路径分析

论文作者史轩亚 杜义飞 薛敏

论文摘要: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吸引了大量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寻求国际创业机会发展。这些企业既可以模仿已有业务发展复制机会,也需要开辟新的产品—市场领域发展创新机会。然而,现有研究忽视了复制机会与创新机会叠加发展的非线性创业过程,缺乏关于企业如何应对机会叠加发展中复杂网络连带的讨论。本文采用关键事件路径分析方法,抽取一家典型企业的相关事件,探索承载创业机会叠加发展的网络行为组态构型。研究结果表明,跨国企业以连带利用或连带改变为主轴,形成“改变—建立—利用”网络行为的闭环构型,承载复制机会与创新机会的结合发展;连带维系同时支撑连带利用与连带改变,确保网络行为闭环稳定加速,承载复制机会与创新机会融合发展。本研究结论对创业机会发展及网络行为相关研究做出了理论贡献,也对具备一定优势的跨国企业如何在东道国开发创业机会具有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史轩亚,工商管理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创新与创业管理。


论文题目:科技型企业如何踏上数据机遇跳板实现生态位跃迁——基于不同创业背景企业的双案例研究

论文作者杜勇  曹磊

论文摘要: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数据为企业生态位跃迁提供了重要机遇。本文基于资源编排的理论视角,对比分析了2家不同创业背景的科技型企业如何借助数据机遇实现生态位跃迁。研究发现:科技型企业通过数字机会洞察与数据资源编排两个阶段,锚定跃迁方向、实现跃迁转变,最终到达新生态位;自主创业型企业基于“压力—机会—能力”的驱动式探索实现了数字机会洞察,并借助以数字信任关系构建为核心机制的数据资源编排行动,破解数据资源链接难题;内部孵化型企业的数字机会洞察呈现出“需求—机会—支持”的选择式探索过程,通过以跨越式价值激活为核心机制的数据资源编排行动,突破数据的价值创造瓶颈;数据机遇的实现过程反映出一种新型资源编排逻辑,即企业先通过常规的资源编排来构建支撑数据资源利用的要素平台与能力框架,再通过跨层级的资源编排将数据资源的整合嵌入能力价值化过程,借助数据困境破解机制实现数据价值的释放。本文的结论揭示了数据时代的资源编排新规律,为企业如何利用数据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管理启示。

作者简介

杜勇,湖北麻城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会计与财务管理、绩效与薪酬管理等领域的研究。


论文题目:数字化转型赋能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传导机制研究——基于双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

论文作者:李晓阳 易鑫 郭鑫 李丹

论文摘要:本文选取2010—2020年126家A股上市的涉农企业数据,基于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数字化转型赋能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验证了数字化转型对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赋能作用,并且发现该作用具有持续的正向性;(2)营业成本控制效率在数字化转型赋能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传导中扮演着完全中介效应,即数字化转型通过提升企业营业成本管理水平,进而提升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水平;(3)期间费用控制效率在数字化转型赋能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传导中扮演遮掩效应,即数字化转型使企业期间费用在总收入的占比上升,从而削弱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作用。基于以上发现,研究还提出数字化转型赋能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资政建议。

作者简介

李晓阳,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国家财政部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专注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研究领域,诸如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规制等。


论文题目: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论文作者:王小华 贺文瑾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运用2011—2020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探究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特征,其次采用Dagum基尼系数方法分解东中西及八大城市群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收敛性检验,最后采用Weaver-Thomas模型对各省份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核心动力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总体、区域内与区域间差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陡降—缓降—缓升”的趋势,各地区以东中西这一方式进行区分的差异及其变化幅度皆明显大于以城市群进行区域划分的方式,区域间差异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出典型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空间外溢效应明显内嵌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当中,使其发展日渐趋同;而就收敛速度而言,西部最快,中部次之,东部最慢,与当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地区间的数字鸿沟缩小趋势明显。(3)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我国省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4种动力类型,且半数以上地区的驱动动力保持着较高稳定性;东部地区以创新驱动动力为主,中部地区以内源释放动力为主,西部地区则以市场应用动力为主。

作者简介

王小华,管理学博士,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民委、首批重庆市新型智库“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普惠金融与农业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数字金融与农业智能金融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