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卢作孚)民营经济学院 > 简介 > 正文
卢作孚简介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2日 11:58   作者:本站编辑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卢作孚(1893-1952),重庆市合川区人。大名卢魁先,后改名卢思,字作孚,中国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改革家。

1893年4月14日,卢作孚山生在合川一个小商贩家庭。1907年,卢作孚在合川瑞山小学毕业后,后由于家境困难等原因,被追辍学。

1911年,卢作孚在成都参加了“保路同志会”和“同盟会”。1916年起,在《群报》《川报》先后任记者、编辑、社长兼总编,发表了许多进步言论。1919年,在成都投入“五四”运动,加人“少年中国学会”,积极投身“革命救国”的洪流。

1924年以后,卢作孚成功地进行了三个以建立新的集团生活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实验。

第一个社会改革实验,是创办通俗教育馆,大力践行“教育救国”的理想。早在1921年,卢作孚就在四川泸州创设通俗教育会,开展民众教育和新教育改革活动。从1924年开始,在四川成都创办了通俗教育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是当时中国开展民众教育运动最好的通俗教育馆之一。

第二个社会改革实验,是创办民生公司,竭力探索“实业救国”之路。从1925年开始,卢作孚在合川募集资金创办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为宗旨,从航行于嘉陵江的一艘70吨的“民生”小客轮开始,惨淡经营。到1935年,先后并购了20余家中外轮船公司,统一了长江上游航运,航线一直延伸到上海。到1949年,已拥有江、海船舶148艘,航线从长江及其支流开始,延伸到中国沿海、台湾、东南亚各国,分文机构遍及长江沿线和中国沿海各主要港口、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美国、加拿人,员工达9000余人,是当时中国最大、最有影响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被誉为“中国船王”。

第三个社会改革实验,是开展北碚乡村建设,积极实践“乡村现代化乃至是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从1927年开始,卢作孚担任四川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峡防局局长,首先肃清匪患,接着开始北碚嘉凌江三峡的乡村建设。仅五年间,使北碚地区发生了根本变化,建立起新的科学事业——中国西部科学院,新的教育事业——兼善中学,新的工矿企业——三峡染织厂、天府煤矿公司和北川铁路,新的卫生事业——峡区地方医院。这些建设,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北碚迅速改造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社会安定、经济文化旅游发达的现代城镇,成为中国乡村建设的楷模。至今,卢作孚仍被当地人民誉为“北碚开拓者”。

二十年代末,川江航运被帝国主义轮船公司所垄断,英国的怡和、太古,日本的日清,美国的捷江等十五个国家的轮船横行川江。他们凭借不平等条约,无视中国主权,在中国内河为所欲为。1929年,卢作孚兼任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后,下令一切中外轮船进出重庆港必须向该处申报、结关,并开创了中国土兵第一次登上外国轮船检查的先例。同时,发展壮大民族航运业,迫使外国航运势力退出长江上游。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卢作孚呼吁四川各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动员北碚地方的学生和青年组织“北碚抗日救国义勇军”,赶赴前方,共救国难。

1937年,抗战开始,卢作孚出任国民政府大本营第二部副部长,并主持草拟抗战总动员计划。他电告民生公司全体职工:“民生公司应该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

1938年,卢作孚出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常务次长,负责指挥战时运输,亲临武汉、宜昌指挥撤退运输。他集中民生公司的所有轮船抢运撤往四川的工厂、政府机关、学校、科研机构和人员;从四川运送军队、武器、物资到前线,为战时运输和后方的工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抗战期间,民生公司运送出川抗战的部队和壮丁共达270多万人,武器弹药30多万吨。宜昌大撤退,也被誉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1940年,卢作孚出任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为解决迫在燃眉的战时粮食紧张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鉴于卢作孚在抗日战争中的巨大贡献,国民政府先后授予了他四枚勋章,其中包括胜利勋章、二等卿云勋章和三等采玉勋章。

1944年,卢作孚作为中国6个代表之一,出席了在美国召开的战时第一次国际会议——国际通商会议。

1945年至1948年,卢作孚先后前往美国和加拿大购买海轮和订造新型客轮。

1950年至1951年,卢作孚亲自指挥滞留在海外的18艘江海船舶驶回大陆,为发展祖国的航运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0年6月,卢作孚由香港回到北京,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毛泽东、周思来、朱德、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接见和宴请他。期间,他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民生公司公私合营的建议。1950年秋,卢作孚从北京回到重庆,受到邓小平的热情接待,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52年2月8日,卢作孚在重庆不幸逝世。

卢作孚的一生,以关注民生、推动国家现代化为已任,矢志不渝地实践“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理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在与黄炎培谈到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有四个不能忘记的实业家。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他们都是为发展我国民族工业有过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