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教育 > 正文
师生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三)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03日 11:59   责任编辑:经管院   浏览次数:

编者按: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院党委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专题党课、形势与政策课等形式,组织全院师生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深入学习,广大师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把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作为最高追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记“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结合工作学习实际,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


关于加快构建重庆市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建议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系主任、教授 杨丹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丁恒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和中共重庆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提出高质量发展精神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但重庆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推进重庆市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


一、重庆市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划布局不够优化,现代生产设施配套滞后

重庆市耕地条件较差,全市中低产田占77%,有效灌溉面积不到1/3,宜机化的面积不到50%。应该因势利导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但相关的产业规划布局还不够优化,未形成相关产业集群。各区县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储备保鲜、物流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区域内冷储设施缺口很大。如潼南、大足、安岳三地冷藏库约8万平方米,储存能力在15万吨左右,而需求约为30-40万吨。

(二)农业科技转化率不高,品牌效应不够突出

截至2020年,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至60.2%,但在重大科技创新、农业新兴学科等方面总量较小、水平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2021年,重庆市地理标志商标数量283件,虽然排名第二,但仅占数量最多的山东省的34%,农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全市施用有机肥年平均成本约700元/亩,若全市耕地全部推广使用有机肥,每年将新增投入196亿元;全市年产秸秆约970万吨,若集中回收1/3,则需每年新增投入16-22亿元,农业面源污染涉及面广、治理任务重、资金需求较大。

(三)农业经营主体和人才缺乏,联农带农作用不够明显

2020年重庆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万家,其中家庭农场3万个,农民合作社3.63万家,但与东部省份相比,存在主体数量少,支持资金、流转数量不足等问题。重庆市18个脱贫区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仅392家,规模上亿的龙头企业占全市的 38%。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力量薄弱,全市42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中,平均每家企业从事研发工作12人,高层次人才较少。大多数普通农户主要通过分红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发展,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人数较少。

(四)要素市场配置不完善,多重潜在风险逐渐暴露

乡村产业融合度不高,课题组调查发现,从事或未来计划从事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数仅17%,而未从事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信贷约束、地区自然条件限制以及自身文化程度的缺乏。产业用地仍有困难。目前具体用地政策主要以政府或部门规范性文件为主,规范性不够、层级较低,相关法律法规、制度配套不完善。政府、银行涉农信贷推进机制和配套制度不完善,保险等金融支持缺乏。50%以上的人因不了解政策和保险产品,导致未购买农业保险,未接受过当地政府举办的与农业保险相关知识培训的人数超过51%。

二、加快建设重庆市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建议

(一)抓规划与强基建,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一是科学编制市县乡村各级“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多规合一。确定乡村产业体系构建和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确定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规划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加强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谋划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应用高性能、智能化农机装备,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三是打造乡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工商资本作用,让其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引领农业走向新型化。建设集电商交易、大数据平台等一体化的数字化平台。

(二)强科技与促品质,发展绿色智慧产业

一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以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的创新要素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完善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经济主体活力,提升技术进步贡献率,提速科技成果转化率。二是打造品牌产业。要倡导“一村一品”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建设工作。根据每个区域历史形成的优势农产品以及自身的资源条件,打造各个县域的农产品品牌。三是注重产业生态环境整治。强化化肥农药科学使用,集成推广高效施肥、绿色防控技术。围绕生态质量核心,完善环境保护制度,促成政企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三)育主体与引人才,完善利益链接机制

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成为产业融合的基础力量,让经营者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获得大量的土地。二是引进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人才。按优势特色产业建立培育对象库,健全多方资源参与的教育培训体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对农技人员进行分类评价。三是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引导龙头企业与小农户通过契约式、分红式、股权式形式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使利益联结的实现路径更加清晰。

(四)促改革与畅要素,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生态农业、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新业态,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二是正视农村土地利用功能的复合性。改革现行规划用途分类体系, 允许乡(镇)级、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在国家统一的用途分类体系中进行合并或细分, 并制定用途管制规则。三是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针对性出台金融服务支持产业建设政策,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创新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强化营商环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