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院党委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专题党课、形势与政策课等形式,组织全院师生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深入学习,广大师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把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作为最高追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记“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结合工作学习实际,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
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重庆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党支部书记、教授 刘自敏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王议寒
产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决议》)。《决议》中指出“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重庆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传统产业增长乏力、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若不及时扭转,会阻碍重庆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贯彻落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推动重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一、重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重庆的经济总量从1997年的1525.2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5002.79亿元,经济迅速增长,期间也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善,三次产业结构比从1997年的20.3∶43.1∶36.6调整为2020年的7.2∶40∶52.8,三次产业结构比总体上呈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的趋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调整。但是,与北上广等国内发达地区相比,重庆市第一产业占比偏高,第三产业占比偏低,产业结构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见表1)。
表1 2020年北上广渝产业结构对比
- |
重庆 |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第一产业比重 |
7.2 |
0.3 |
0.3 |
1.15 |
第二产业比重 |
40 |
15.8 |
26.6 |
26.34 |
第三产业比重 |
52.8 |
83.9 |
73.1 |
72.51 |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二)传统产业增长乏力
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一向被视为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主要引擎,汽车产业和摩托车产业是重庆的支柱产业。2015年,重庆市是全国汽车年产量最高的省市,稳居全国前列。但自2017年起,重庆市汽车产量开始被广东省赶超,之后重庆市汽车产量的全国排名更是持续下跌,到2020年重庆市汽车产量在全国排名第7。同时,近年来重庆摩托车产业受市场压缩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整体产销量呈下滑趋势。2018年其产量为389万辆,相较于2008年的1100万辆的年产量相距几倍。重庆汽车、摩托车等传统行业亟需调整。
(三)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背景下,地区的科研创新能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02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5个方面,对全国各省市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显示,重庆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为29.38,排名为10,广东的效用值高达62.14,排名第一,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湖北、安徽、陕西和重庆。可以看出,重庆科研创新能力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科研创新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推进重庆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政策建议
重庆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面临着一些困境,因此,我们务必要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从三个层面发力,加快建设具有重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重庆篇章作出新贡献、展现新作为。
(一)构建一个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一体化产业格局
一是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重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抓住汽车、电子制造两大支柱产业,以及装备制造等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二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带。重点在于农业提质增效。依托本地区特色农产品、中药材、特色矿产等资源,大力开展精深加工,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三是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商贸物流发展水平、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坚持以数字经济为抓手,引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
(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助力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突出政府对创新的基础支撑和市场导向。放宽部分高科技行业的政策限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放宽部分管控产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引导企业改变传统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思路,提高对研发的投入和创新的重视。二是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联合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完善人才引进和交流体系,充分发挥重庆作为直辖市的优势,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三要立足自身基础,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以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三类企业”为关键,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集群。
(三)建立成渝经济圈的协同治理机制,助推重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成渝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开展成渝地区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制定成渝两地产业融合发展的专项发展计划。二是打破市场壁垒,破除市场进入、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壁垒,在市场准入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设计上形成统一标准,实现成渝经济圈内部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市场的完全开放。三是建立产业协调机制。组织企业参与共同研发、促进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推动产业的技术进步、协调企业间的关系,防止区域内的企业之间出现过度竞争,促进产业集群生产力的整体提升,优化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