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金融发展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和学生反映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提出未来5年内推进西南大学金融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一、中国金融发展的新趋势、新形势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一)中国金融发展正处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金融科技革命带来的伟大的变革时代。互联网金融、手机银行移动支付、数字货币、金融区块链技术、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产融结合、PPP模式下的政银结合、并购重组、资产管理、金融大数据工程、量化投资等新兴金融业态和金融生态环境正在形成,正在日益冲击着传统的金融机构与债权意义上的金融思维和金融逻辑,在金融传统的融资功能基础上,金融的融智功能与风险管理功能大幅度提升,传统银行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尽管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总量不大,但是发展前景一片看好,而且已经对一些银行构成巨大挑战,加之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经营风险冲击下,银行业新一轮裁员、减员潮开始兴起,金融专业人才就业形势逐渐变得日益严峻。
而与此同时,新兴金融业态对风险精算与管理、量化投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智力高端金融人才需求旺盛,但人才供给严重不足,金融人才结构性供求矛盾逐渐凸显。众所周知,金融总是与风险相伴随的,没有风险的金融是不存在的,金融风险与生俱来,金融与风险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并不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金融活动本身意味着杠杆化,杠杆就有风险。金融的基因表面上虽是资金的融通,实质上是通过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一种跨时间、跨空间的资源配置活动。没有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就没有金融,也没有风险,更没有收益,分离的时间越长,风险就越大,其中以股票为载体分离的时间是永久性的,所以风险是最大的,但收益也是最大的。故发展金融,就意味着风险要上升,关键是要将风险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不要出现系统性风险。而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形成的金融业务,不学金融专业的人其实都能做,例如民间金融活动,但是,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后的风险如何控制,则需要专业的技术和人员,这就需要培养真正有高技术含量的金融风险管理和金融创新人才。但是,金融创新人才需求者主要是金融机构的总行或总部,需求量有限;只有金融风险管理是所有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都需要的高端金融人才,而金融风险管理需要大数据分析,需要进行科学的量化投资分析,而这恰好是我们今后金融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
(二)中国金融发展正处于国家经济与发展战略转型升级的新时代,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经济新常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自贸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农业现代化战略、农村精准扶贫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对金融创新型人才、国际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和金融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在课程体系设置、招生、人才培养、实习实践等环节需要有新的办学思维。
二、学生对西南大学金融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期待
2017年6月9日下午,在举办的《西南大学首届金融教育发展论坛》上,部分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代表就金融学本科、金融硕士和金融学术型硕士教育发展提出了若干意见和问题,具体意见和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金融学本科教育反映的意见和问题
1.课堂讲授后,教师很少布置作业,学生感觉没有事做,无法通过作业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使得学生空闲时间较多,有的甚至迷恋上网,学习风气下降。
2.部分老师课堂讲授的理论陈旧,更新速度慢,很少联系现实热点问题讲理论,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严重,学生无法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金融问题。建议学院多开设一些实践方面的课程和与时俱进的热点金融课程。
3.部分老师课堂教学单调乏味,缺乏联系金融热点问题的案例讨论,启发性、研讨性教育不足。
4.少部分老师过度依赖教学PPT,一字不漏照念PPT,很少有教学发挥、讨论,有些课程教材和PPT内容基本上都是文字,很少有深奥难懂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看懂,像这类课程应该采取边讲理论,边讲案例。否则,会使课堂单调乏味,导致学生缺乏上课兴趣。
5.数学教学深度不够,教材选用太浅,应当选用同济大学主编的《高等数学》。
6.少部分老师教学进度安排不合理,导致期末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7.《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应该安排几次在实验室的业务流程操作教学,目前理论与实践教学有些脱节。
8.课堂上,教师缺乏与学生交流沟通。
9.大一入学时,对金融专业不了解,应该开设专业导论课,让老师对金融专业的发展形势、就业趋势和金融专业学习要求等做一个全面的介绍,以便让学生做好合理的四年学习规划。
10.专业选修课地位严重偏低,部分学生根本不看重专业选修课,教师可能对专业选修课也不重视。
11.应开设不同阶段的金融专题讲座和专家学术报告,让学生与金融前沿问题接轨。
12.实习实践教学严重缺乏,建议在假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实习的机会,与金融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联系,加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
13.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西南大学金融学本科专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二)关于金融硕士教育反映的意见和问题
1.专业课授课中,专业技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2.课堂案例教学缺乏,对学生启发式教育不够,建议将更多课程开发成案例讨论课。
3.学生感觉课程太少、或没有作业,太自由了,感觉课后没有事情做。
4.应该加强就业引导,给学生提供更多更详细的就业信息。
5.学制2年,时间太短,不知道要读哪些必要的书,感觉2年下来学的知识不够。
6.金融实践问题的研究能力训练不够,或没有机会训练,导致学生毕业后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不高。
7.应加强学生对金融数据挖掘技术、金融软件操作应用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金融数据分析能力。
(三)关于金融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反映的意见和问题
1.部分研究生学习不适应,需要合理引导。
2.部分研究生不知道要读哪些文献,也没有相应的考核办法。
3.专业性不是特别强,求职经验不足。
4.《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应提前半年开课,让学生早点受益。
5.学术氛围不足,建议在全体研究生中定期召开学术沙龙。
6.督促和引导每位研究生毕业至少需要发表1篇C刊核心期刊学术论文,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让学生有事可做。
三、对接市场需求,当代金融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一)法律规范与道德伦理意识。金融人才培养首先要立德树人,历史上好多金融风暴都是由金融从业人员自身乱作为带来的,不讲金融职业道德成为金融风险爆发的最大隐患。同时,金融是一个服务行业,首先需要懂法律、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了解金融规程,讲究金融礼仪。因此,加强学生金融法、金融道德、金融规程、金融礼仪教育十分重要。除了学校开设的政治思想课程外,我们在金融硕士中开设了一门课程《金融伦理与职业道德》,专门讲金融法、金融伦理与职业道德;但是我们的本科生没有开设,只有《金融法规》作为金融规程教育,《金融伦理与职业道德》是欠缺的,需要通过专题讲座、专家讲座进行弥补。
(二)理论逻辑分析能力。金融人才培养,首先要着重培养金融的理论逻辑。学金融、做金融,首先理论上要知跟知底,要能够进行严密的理论逻辑分析。为此,人大、清华等高校对金融学本科生、专硕、学硕、博士培养都分别遴选制定了文献阅读硬性任务,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必须读完该层次规定的主文献,才能作为授位的一个基本条件。读不完这些文献,理论功底就不达标。人大副校长、全国金融硕士教指委副主任吴晓求、清华大学宋逢明教授等,特别反对金融硕士长时间在外实习,因为有些考生是从非金融专业考过来的,金融理论都还没有足够地掌握,就过早地把学生推向实习实践,是在耽误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他们主张金融硕士培养的第一要务是夯实理论基础。所以,应该说,目前在所有的专业学位中,实习实践时间最短的可能就是金融硕士,教指委规定不少于3个月。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下一步我们需要制定完善各类层次的主文献阅读,有些主文献进行课程教学配套,例如某门课程教学需要布置该门课程的阅读主文献,学习人大的做法,考试时适当增加主文献相关理论内容,任课老师应向学生配套布置阅读任务,并进行必要的课堂研讨。
(三)专业问题解决能力。专业问题解决能力就是要能提出解决金融问题的系统方案,具有解决金融问题的卓越能力。为此,我们在金融科硕专门设置了《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在金融硕士中设置了《金融统计与分析方法》,在金融本科生中设置了36学时的《金融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而且作为必选课或专业特色课,全面加强金融研究方法论教育。论文的写作是全面检验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需要导师精心指导。这里需要指出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对金融学本科生论文指导,有些老师并不重视,这是学生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会影响学生对本专业的整体评价,也会影响后续招生和培养。虽然本科生论文没有研究生论文的开题论证形式,篇幅也短,但还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学生的满意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对于专硕论文,我们开始逐渐适应了选题形式,诸如问题诊断型、调查研究型、案例研究型、金融产品设计型、金融业务流程优化型、可行性论证报告等。但是,对于科学硕士选题,我们好像又陷入了一个误区,为了模型化、实证化,大家都选关系型研究题目,都青一色地做“什么对什么”的影响研究,不仅题目老套,缺乏新意,而且多数题目不接地气,不具有时代感,不具有热点性,这会影响今后学位点评估。我们可以不妨看看人大、北大、清华等高校科学硕士的题目,都是追踪热点问题进行研究,表述具有新颖性、多样性,并非千篇一律,有些从问题角度、有些从理论角度、有些从政策角度来表达题目,而即便要模型化、实证化研究,也可以把题目表述得丰富多彩,具有学术性、具有吸引力。
(四)创新与风险控制能力。金融的核心是要不断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需求的客观变化需要不断创新,金融创新就自然需要加强对新的金融风险的控制,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生对金融风险控制技术、方法和能力的训练。下一步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怎样培养高质量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并成为我们的特色和优势。
(五)开放、竞争和危机感。随着中国经济快速融入全球化进程,并逐渐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等主导着世界经济进程,我国金融的开放、国际化与竞争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如何顺应新的形势,提高金融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增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竞争意识、危机意识,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研究的。我们既希望于在本科生中通过金融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的双语教学、丰富国际金融热点问题的讨论,也希望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培养提高金融科硕、金融专硕培养的国际化水平。这些我们正在逐步落实中。我们还希望通过老师们提高科研国际化水平,在学生中通过双语学术讲座传播科研成果。同时,为了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我们不仅需要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塑造专业品牌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也需要加强对学生危机感、挫折感教育,让学生学会在逆境中生存与发展。
四、西南大学金融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
(一)金融学本科教育改革措施
1. 西南大学金融学本科生属于“宽口径”培养的大专业学生,在通过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进行“厚基础、重能力”培养基础上,通过开设《金融风险管理》《金融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金融数据工程技术与应用》《农村金融与微型金融》等课程突显专业特色,在巩固农村金融传统特色基础上,突出培养学生的风险管理能力、数据挖掘分析能力、逻辑分析与写作能力。
2. 专业必修课实行分班教学,不同老师在同一学期上同一门必修课,采用统一教学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改卷标准;
3. 专业必修课需要遴选至少一门经典主文献配套阅读和考试,适当配备一些外文文献布置给学生阅读,形成课外作业,写读书心得;
4. 加强平台课程、重要核心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和投入力度,深入推进特色金融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这些课程原则上配置三星级以上教师授课,实行统一命题考试。
5. 加强学位论文的质量控制,重复率控制在30%以内,实行论文答辩按一定比例淘汰制,修改合格后进行二次答辩。
6. 积极探索本科生专业分流后立即推行“导师制”,由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制定大学学习计划、从事科学研究训练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7. 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机制,争取设立教学质量考核专项奖励基金,对学生反映教学效果较差的老师进行约谈并酌情减少课程教学任务。
8. 建立星级授课教师评价机制。依托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综合评分,每学期开展“星级授课教师”评价,作为授课教师年度奖励和安排课程的重要依据。
9. 积极组织特色专业申报材料,争取2018年建成市级特色金融专业。
(二)金融硕士招生与教育改革措施
1. 2018年起实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双轨制招生,分班培养,积极加强招生宣传动员工作。
2. 加强教学案例开发与教学推广。加快发展西南大学MF教学案例开发研究中心,完善中心组织机构。严格执行金融硕士必须参加教学案例开发或横向课题研究的政策,要求每个学生在MIS系统必须提交案例报告。
3. 制定合适的主文献阅读指南和阅读考核要求;
4. 加强学位论文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和质量控制,重复率控制在15%,通过预盲评、正式盲评和答辩三个环节进行论文质量控制。
5. 对接金融实务部门,聘请“讲座型专家”,加强金融应用型、热点问题的讲授。
6.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金融硕士网站建设。
(三)金融学科学硕士教育改革措施
1. 尽快启动金融学硕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2. 对主文献阅读指南进行科学论证和修改;
3. 加强学位论文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和质量控制,重复率控制在15%以内,增设预盲评环节;
4. 加强学术性硕士对金融理论问题的科研能力训练,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争取将“在《当代金融研究》发表论文在评奖学金时视同C刊对待的政策”正式纳入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评定政策。
5. 积极探索实行暑期夏令营活动,挑选优秀硕士生源。
(四)金融学本科网络远程教育改革措施
1. 科学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
2. 积极开发远程教育精品视频课程。
五、西南大学金融教育改革发展的师资保障措施
1. 到2020年,师资总量达到30人规模,加快引进财政学、金融数据挖掘、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教师。
2. 积极入会重庆市财政学会、重庆市金融学会,利用学会平台,为老师们创造良好的与实务部门交流和项目申报的条件。
3. 积极建设3个学科平台,分别是“西南大学农村金融与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西南大学财政与金融研究中心”,“西南大学绿色金融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分别安排全系老师进入这些中心任职或从事学术研究,通过科研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4. 建立师资上课基本门槛机制。为研究生上课,上课教师必须取得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的职称;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老师只能上本科生的课程。
5. 师资培训计划。向学院争取经费,全力支持金融大数据应用分析技术、金融风险管理、量化分析、金融研究方法等课程的师资培训,鼓励教师们到国内外高校访学,提升研究能力。
6. 学术交流计划。积极打造创新团队,利用西大金融论坛,开设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师生学术交流,积极鼓励青年老师们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7. 教授和副教授每年应至少在“西大金融论坛”做1次学术报告。
8. 每年召开一次“西南大学金融教育发展论坛”,聘请专家学者对金融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