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晚,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农村经济发展调查》2025年暑期调研报告分享会在经济管理学院B201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调研分享由学院2023级、2024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主讲,集中展示课程实践调研成果,以青年视角为乡村振兴研究注入蓬勃活力。高静教授、徐亚东副教授应邀担任点评嘉宾。
2024级学生围绕乡村振兴核心议题开展深入调研,选题兼具现实关怀与学术价值。卢文玲带来《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河南村茶产业调研札记》,字里行间流露出三农学子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责任担当;李慧婷汇报的《高原味道的都市之旅——西宁特色农产品市场调研札记》,精准聚焦乡村创业面临的“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销路”四大难题,为后续政策与实践突破提供重要参考;荆双以《融合新质生产力,农业科技展翅高飞》为题,紧扣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的可行路径,选题前沿且富有现实意义;王冠华的《太和农场调研札记》立足北碚本地生态农场,围绕“绿色可持续发展”主题,探索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协同实现机制,体现对农业长远发展的深度思考;李婧冉聚焦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空心化问题,呈现《石家庄高邑空心房问题调研札记——乡村老屋的失落与新生》,深入挖掘闲置农房的现状与潜在价值,为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提供创新思路;秦星等同学则以《缙云山下的共富答卷》为题,围绕共同富裕主题展开实地调研与系统分析,展现青年一代对乡村共富路径的关切与探索。

2023级学生的选题覆盖农村改革、产销对接、集体经济发展等多个维度,为乡村发展提供多角度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付政昌汇报《二渡村手作榨菜三化策略》,深入剖析传统农产品产业升级路径,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品牌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建议;王艺锜带来的《“三权分置”改革下农村闲置资源活化机制研究——基于涪陵区二渡村土地与农房盘活的实例》,着眼农村要素制度改革,探索资源盘活的有效机制;张宏欢、李怡乐、崔韶航联合汇报《卖得好,才能种得好——基于重庆市长寿区紫竹村农户产销与生产行为的调研分析》,从市场需求端反推农业生产优化路径,提出产销联动的发展策略;郭欣然以《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新路径探索——基于石蛤村保乡村现状的分析》为题,探寻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元模式;侯文萍深入探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系统分析产业融合的现实障碍与推进机制;孙崇粟则以《标准化驱动乡村产业蝶变:紫竹村农产品的创新实践与路径探索》为题,聚焦标准化建设在农产品提质增效中的关键作用,展现产业升级的技术与制度双重路径。

高静与徐亚东对同学们的调研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此次汇报选题贴近农村实际、问题意识鲜明、调研扎实深入,充分展现了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与专业素养,初步实现了课程“知行合一、服务乡村”的建设目标。高静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乡村振兴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宏大篇章,本次调研汇报不仅是各年级调研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持续深耕农村经济研究的新起点。她勉励同学们遵循“大一破题、大二见习、大三大四答卷”的成长路径,以专业知识为笔、以乡土实践为墨,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成长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卓越农经人才。同时,她期待课程团队持续优化“分层分类、数字化+乡土实践”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课程内涵与实施机制,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服务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